薪酬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很关心的敏感话题。让劳动的价值得到合理体现,需要借助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一起用力。无论是教师也好、医生也好,取消单位编制,改成纳入社保已是大势所趋,所以“铁饭碗”已是越来越小,牛奶面包要靠自力更生。
丁香园联合麦肯锡公司对全国3万名医生进行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如果薪酬能够上涨50%~100%,会有四分之一的医生考虑跳槽到民营医院。所以在对人才的争夺中,将来到底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占优,还不一定呢!
每一次的医改对于医生的薪酬水平都是有影响的。2009年医改开始致力取消药品加成,从而寻找解决“以药补医”的突破口。通过改革,公立医院药物在收入中占比从46%下降至40%,可谓稍有成效。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选行“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三条路径,预计会给予患者药品费用节省600亿元。除了药品外,政府也在削减医院医疗耗材上的加成,以及检验检查上的收费空间,如广东正在推行公立医院之间对检查结果互认,公立医院的粮草压力越来越大。
医生的薪酬制度又该如何呢?基本上走两条路子:
No.1 定额包干制
按政策要求不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制定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制定年薪制和协议薪酬制度。这可以制约医生过度治疗和开药,还患者一个纯粹的医疗环境。但是,它会导致有的医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懒医现象。
No.2 计件式的绩效制度
即是按看了多少个病人,做了多少台手术来计算薪酬。如果在手术后,你看到医生签名,然后拿手机拍照,那么那家医院用的很可能就是这种计件的薪酬制度。它的弊端就是医生可能为了多计件,和病人的交谈从十分钟变成了三分钟,令服务质量下降。
改革“新政还要打击医生“收红包”的现象。医生收红包,在以往可以说并不少见,它不交税不入账,纯粹灰色收入。如今政府想通过提高白收入,从而打击灰收入,加大问责机制。政府还在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禁止卫计部门负责人兼任医院领导等等。可见,国家为了增加百姓福祉,在方方面面都下了不少苦功。我们期待着在各方的努力下,改革会见到成效,整个大环境往良性循环的方向转变。
2017年,美国最高薪的25个职业当中,前10位都是医生,其中骨科医生薪酬最高,达年薪48万9千美元,整容医生和心脏外科医生次之,分别是44万美元和41万美元。在我国则不同,表面上风光、从事白衣天使职业的大夫们,薪酬可能比不上一间大企业的小主管。目前我国薪酬水平最高职业的可是金融、游戏,甚至是网络主播。
在2015年,根据《全国卫生计生财务资料》,公立医院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为8.9万元,其中,城市医院、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分别是10.5万元、8.1万元、6.6万元,基层医疗卫生则是5.5万元。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相比,这收入水平真不算高。
2016年在《经济师》上有一篇论文,指出湖北的三甲医院人力成本占总业务成本比例在近年不断增加--2012年人力成本占比为20.8%,而2014年却达到了40%。与此同时,财政补贴在人力成本上的比例从2012年的38%降低至2014年的15%。人力成本一增一减之间的缺口,怎么办?一个词:"创收"。文中指出在医护人均薪酬中,有55%-60%的奖金与医院服务和合作项目创收有关。也就是说,没有了创收,医生收入要大幅减少!
曾有医生抱怨,做一台脑科手术,技术量很大,风险也很高,但手术费却还不到2000元,而且还是参与手术的医生和几位护士一起分享,人均才几百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医生去“飞刀”(到其它医院作手术)的了,或者说“飞刀”是自主增加收入的一个大捷径!
不过国家对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并非无动于衷,政府已经在医院内提高医生的诊金,将来还会继续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另外,科技的发展,如更多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会继续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这些都会利于医生的收入的提高。
国家政策和市场力量要起作用,需要一定时间,例如新医院的开立,不是说来就来的,因此如今很多中年医生更愿意加入的多点执业的行列,更快地改善自己的收入。暗地里进行“飞刀”的时代已经被打破,或许不久,光明正大的多点执业会成为医生增收的重要渠道。
如果医院通过使用尚医云的云HIS平台,建立能让第三方灵活参与的信息平台,多点执业的医生就可以自如地加盟,在该平台上充分地了解所服务的患者信息,提供好咨询和诊断等服务。尚医云的云HIS只要能上网就能使用,医生可以在自己方便时间地方,如在去医院的路上,就能把很多工作处理了,不像传统HIS那样,受限于办公场所。另外,尚医云的云HIS的使用成本比传统HIS低70%,特别适合对价格敏感民营医院和连锁诊所。这都有利于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和增加医生收入。
大环境靠政策,小环境则靠自己的选择。医生们要增加收入过上宽裕日子,可以从小环境着手努力。尚医云会是医生们的好朋友。
助医者 济苍生
We join those who heal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