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做好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在多机构执业的医师薪酬怎么拿、出了医疗纠纷怎么处理等问题。类似这样的文件在各地纷纷出台,无疑为多点执业的医师们提供法规导向,利于规范多点执业医生的服务,也给他们吃上定心丸。
多点执业已经在在全国推行了一段时间。国家也要取消医生的事业编制,更是加速了医生的流动。据国家卫计委消息,目前已经有6.6万名医生注册多点执业,势头很猛。那么除了医师合法合理“飞刀”现象增多外,已经发酵一段时间的多点执业的试行给医院、社会、病人带来了什么样的转变呢?
1.医院合伙制流行起来
不要以为合伙制只有在企业才流行。自多点执业推行以来,医生专家入股,成为医院合伙人的例子越来越多。有不少医院现在公开招募合伙人,让专家签订合伙人合同,像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首批签约合伙人就涉及到了风湿免疫科、骨科、口腔额面、皮肤科、中医、超声科等方面,公开透明,广纳人才。
上海作为国内大都市、时尚风向标,在其高端医疗机构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专家开始走出体制,以多点执业医生身份出现。估计未来的看病的思维会由“去医院找医生”转变为“找医生去执业点”。
2.多点执业对病人有利
没有体制医院的品牌作背书,从事多点执业的医生必须靠自己医术和服务赢得病人的认同。“找医生去执业点”拼的是真本事,谁可靠谁就能上,谁服务好谁的病人就多。
以前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台手术可能排队一个月都轮不上。多点执业会利于其它医院获得优质的人力资源,病人可选择的医生更多了,也不必再拥挤在大医院。小规模的医院的手术本来排期就快,现在还能看到好医生,满意度会得到提升。
再者,有些靠服务赢口碑的多点执业医院,明确规定门诊时间不低于20分钟。病人分散了,得到的服务却提高了。有医师表示,在以前三甲医院和病人交流五分钟已经很奢侈了,而在新的环境下,他们可以更好地照顾到病人的感受,更全面地了解病人了。
3.体制医院应更具包容心
多点执业也不是一路阳光灿烂。有的受冲击医院的领导就在内部会议上发言:“谁出去多点执业就炒掉!”如此一刀切的声音把不少医生吓住了。但是越安稳越缺乏竞争力,居安思危才是发展的道理。
多点执业对于医院来说,其实是“危”与“机”并存。医院固然可能会面临精英骨干的流失,但同时也可以吸纳贤才,并借力培养自己的后备力量。说到底,医院还是靠管理机制上的竞争力来留住和吸引人。竞争本就无处不在,而竞争力绝不是靠闭门“锁”人来维持的。不吸纳新鲜血液和著名医疗专家的医院,在竞争中愈发没有优势,捧着大锅饭更是难以为继,因此多点执业正好是医院一次管理升级、重新飞跃的好机会。
如今,香港一些公立医院都需要跟专家签订合同、让其在私立或医院VIP病区出诊,才能留住人才,同时也以这种方式提高了骨干医生们的待遇,实现双赢。
4.第三方网络平台的蹿红
从体制里出来闯“江湖”的医生,一般都是比较有追求的,他们应留意如何经营好自品牌,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现在已经不是去深夜电视节目或收音机频道搞宣传的low时代了——坑太多,宰人太狠,大多非正规医者所为。信息时代,多点执业的靠谱医生可以考虑医疗IT界领先的“尚医云-云医疗信息系统(云HIS)”。他们的云HIS功能强大,所有的医院需要的模块应有尽有,而且还有微信掌上医院功能,让医生可以在上面建立自己的介绍专页,推广自己。医生还可以通过尚医云-云HIS掌握病人的情况,如病史、检验检查结果等,并和病人进行咨询互动,十分便捷。病人也可以通过点评医生的服务,帮助医生的口碑增值。
如今安逸的进步不了,竞争上岗、服务先行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多点执业有助于让医疗行业焕发活力,让人们重新认识医疗行业,于病人于医院,都是一次需要且磨合、且尝试、且进步的过程。
助医者济苍生
We serve those who heal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