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消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近几年来,中国消费者火了,出游人数最多,出游消费能力高。很多国外旅游景点和消费场所都主动加上中文标识,给中国游客提供方便。
其实不光是旅游,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高端人群选择到境外就医,尤其是在东面的日本市场,当地医疗质量高,上海、北京等地坐飞机过去也不过是两三个小时,很便捷。已有很多中介在开始鼓吹到海外就医,说患者可以得到得到最先进医疗设备的诊断和高级专业医疗专家服务了。事实是不是这样?这个市场还不规范,良莠不齐,问题不少呢……
中介夸大其词
对接状况频出
有不少服务机构声称能对接任何海外的高端专业医疗服务,小编在这里把它们统称为中介。如果你通过国内的权威医院来对接,对接的也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医疗机构,如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梅奥诊所、安德森癌症中心等,双方认同对方的医疗水平,也有保障措施的,一般问题都不大。
但问题就出在有的中介做的虚假宣传。曾有一些中介机构宣称和世界顶级的安德森医院达成合作协议,能在医院内部网上开接口,然后只要提供病人资料,安德森就能收到病人信息并做诊断分析。但事实上,安德森与该中介并没有任何合作关系,所谓直接上传提交病历这样的情况,更是没有的。
因此,所谓的合作关系真不能单凭中介的单方面承诺,而应该查看其有否授权书、合作意向书,以及先例等,以增加保险系数,不要随便中招。
缺乏专业的医学翻译
出国海外就医为的是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但是语言却成为一大障碍。要知道,医学上的检查、病情确诊、治疗方法等专业性强,对翻译要求高,翻译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病情的判断。但能提供专业的医学翻译的中介不多,不少中介只是聘请当地的留学生作为翻译陪同,这样是极不负责任,可能会损害患者的利益。
据调查,在海外就医大热的日本,就有65.3%的医院曾表示接待日语沟通有困难的外国患者(当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但是就在比例过半的医院当中,仅有12.7%的医院使用过医疗翻译。即是说,他们大多在“鸡同鸭讲”的情景中凭借经验和机器设备作出诊断,而患者的差异化感觉到底如何,就无从顾及了。
体制文化有差异
诊疗后服务是难点
海外治疗如果不幸失败了,如何维权是个大难题。赴韩整容失败而维权难的事例已经发生过不少了。除了语言沟通方面障碍外,国内外诊断有差别也是一个问题。例如在日本和美国,病理医生非常重要,在病人的电子病历系统中,如果没有病理医生的签名,是无法开处方和得出诊断结果的,而国内,病理却是医技人员的结论范畴,因此即便国内数一数二医院做出来的病理报告,在国外却是不被认可,而是需要重新评估的。
再者两地文化不同,例如坐月子,国外是没有这样的说法和应对办法的。那到底应该如何照顾产妇,会不会形成月子病?这很难有共识。
假如先前在国外就诊,回国后进行康复治疗,海外医生如何跟进,也是很不便的。所以也有患者选择直到康复好再回国,但昂贵的费用,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担得起。
求人不如求己
自立自强更重要
外国的月亮不一定就比国内的圆。国内的人口基数大,医生数量有限,这让中国医生的临床经验要实际上比很多外国医生丰富,国内的硬件设备也不比国外的差。如果要寻求海外就医的,其实也可以通过IT手段,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服务过程的管理。比如业界领先的尚医云-云医疗信息系统(云HIS),就可以实现患者数据与海外医疗专家的实时分享。
想象一下,一个靠谱的中介为它的海外的合作医生开设在尚医云上的账号,把要服务的患者的数据放在云端,对方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登陆,查看影像、检查数据等资料,从而作判断。在尚医云的现有客户里,就有美国的医生与国内的高端诊所合作,通过尚医云的云HIS平台查看皮肤病等专业影像,提供医学咨询,过程十分便捷高效。
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包括海外求诊的优质医疗服务,对客户是好事。长远来说,还是要提高国内医疗的质量,分病种超越国外的水平,让同胞们在国内就能解决健康之忧。这需要与医药及尚医云等IT界精英合作,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工具,提升国内医疗界的综合水平。毕竟自立自强才是根本。
海外医疗套路深
文|尚医云
图|来自网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