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人看病的也许不是医生
近日东莞市卫生监督所公布最新“违规违法执业医疗机构黑名单”,
曝光了51家医疗机构。
上黑榜机构违规原因包含以下几个:
1、未取得卫生技术资格或职称人员独立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2、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而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
也就是说,
雇佣的医生不具备资质而行医。
去假寻真
1、了解市卫生计生局的公示要求,医疗机构需在墙上公示其执业许可证;
2、医疗机构需在墙上公示有资质医护人员名单;
3、许可证上有执业范围(患者就医时可查看自己要看的病是否在对方的执业范围之内,再作决定);
4、患者看病时建议保存病历,索要检验报告和票据,以便出现问题后维权。
二、 接触的医学社团也许是山寨社团
由民政部的组织管理局下属的中国社会组织网曾曝光过一批虚假社团名单,
当中就涉及28家医疗社团。
这些虚假社团通常具备的特点有:
1、协会(或学会、联合会等)未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
2、取名多带“中国”、“中华”、“全国”等国字头字样,貌似高大上,混淆视听;
3、主要目的是敛财,通过收取会员费、充门面的头衔费用、发牌照费用、培训费用、评奖费用等肆意敛财;
4、以威胁曝光等手段对企业敲诈敛财。
去假寻真
对于这种情况,如去“假”寻“真”?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登录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主办的中国社会组织网,一查便知道。
三、 拿到的也许是假的医疗纠纷鉴定
医疗纠纷鉴定,确切的学名叫做“法医学临床鉴定意见书”。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鉴定机构不是公、检、法、司,也就是说不是国家执法机关,对它们的管理是备案登记制。
对医疗纠纷进行鉴定的机构,有的可能很高大上,有的很可能就是租个门面,雇佣两个退休的人就开门营业,与个体户差不多,其专业性和独立性让人打个问号。有个别胆子大的,甚至会对自己没资格鉴定的事故出具意见书。
去假寻真
其实,按照鉴定的委托人来分,可分成三类。
1、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这种委托应由医疗纠纷发生地的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由卫生行政部部门下属的医学会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2、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这种情况应也应交给医学会组织鉴定;
3、法院要求鉴定。纠纷双方没有提出鉴定申请,而是法官自己提出医疗事故鉴定要求的,即启动医疗事故鉴定程序。首先鉴定不分地域,各鉴定机构与政府机构没有隶属关系,可在全国范围内选定鉴定机构。
选择鉴定所时,一定要留意其资质。医疗事故的鉴定机构需具备司法行政部门许可的鉴定所资质、医疗纠纷鉴定资质,以及临床法医学鉴定资质。另外,还要留意鉴定人员是否为法医。他们与医院没有隶属关系,相对较为公正。当然也可考虑外地的鉴定所,进一步减少干扰。
四、 你所掌握的可能是假的医疗信息
这些信息几乎都是假的信息,你感觉到了没?
1、运用绝对化字眼的信息:“最好”、“完全无痛”、“百分百”、“最先进技术”、“乙肝指标保证全部转阴”、“病人想吃啥就吃啥”、“对不孕不育具有极高治愈率” 、“愈后不反弹” 、“一个疗程无效,一律免费治疗”等等。见到这些无敌神医的忽悠,你就要警惕有坑了。
2、警惕市面上容易创收的项目。例如治疗腰椎盘突出,就有以“微创”手术去解决的说法在广为流传——实则上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微创”只是其中之一,不是非做不可的,10个当中有9个做这种“微创”是白挨了一刀。
3、捆绑知名医院、军队医院、名人等套路。其实部队医院是不能进行广告宣传的,现在它们在建制上也转归了地方,所以凡在网络和报纸上以部队医院的名号打广告的,大多是一些非法机构。还有就是利用名人效应来做包装。有一些人喜欢借着参加学术会议,冲过去和名人合影,或者讲台上假装发言,然后制造宣传视频、照片,让人觉得他是个有来头的人物,用来忽悠大众。
4、把保健品充当药品,推销给老人家。中医、中药的疗效一般比较模糊,所以往往被利用忽悠一些老年人。但这里告诉你,但凡宣称保健品、食品能代替药物治病的,都不能相信。
揭开迷雾之法
但是无论医疗上如何“假象横生”,却总有揭开雾霾的办法。患者要保护自己,就要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而靠谱的医疗机构也要主动向患者展示自己,让双方在对的时间找到对的人。业界领先的尚医云-云医疗信息系统(云HIS),它本身是一个大数据平台,它可以增加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
医疗机构可以在尚医云-云HIS提供的微信营销工具里主动披露自己的各方面信息,如执业范围和医生团队介绍等,供患者查阅和作选择。另外,它们还可以通过微信向患者提供现金券、积分等各种营销优惠和便利,和患者更密切地捆绑在一起,实现双赢。
有备无患。
常备尚医云-云HIS,
让医疗假象远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