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民营医院的发展现状可以用一段天气预报概括:暖湿气流覆盖全国上空,局部地区高温,大部地区地表依旧低温寒冷。
在医疗行业,尽管上层政策利好频出,但距离真正落地形成普惠尚需时日,而市场的竞争则越来越激烈。展望未来,民营医院继续发展壮大的大趋势不变,但预期会经历一个“洗洗更健康”的洗牌时代,资源重新整合,蓄势再发。
2016、2017年或迎来中小型民营医院的倒闭潮
日前,行业媒体“健康界”报道了一位业内人士的观点: 2016、2017年将迎来中小型民营医院的倒闭潮。对此,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黄卫东也表示认同,并且强调“这其实是好事,会倒逼民营医院进行自我革命。今年可以说是民营医院战略选择元年。”
对于民营医院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样也是最坏的时代。
大气候:暖风频吹 但改变生态仍需时日
2013年国家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又颁布了《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2015年,民营医院终于在数量上超越了公立医院(数据来自《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是医疗改革元年,健康中国、医疗集团、分级诊疗、两票制、医养结合,可谓暖风频吹,激荡人心。
上层要大力扶持非公医疗力量发展,这战略目标已经十分清晰。但是,医疗行业这片领域先天条件不足,资源分配不均,有的是各处自成一体的小气候,对于民营医院来说,地上仍然寒气逼人。
虚占半壁江山,徒切小块蛋糕
在资产总量上,目前民营医院只有公立医院的十分之一,同时民营医院资产负债比例也远高于公立医院,大部分民营医院处在亏损经营状态,只有30%左右在赢利(数据来源:医学界智库)。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调查数据,民营医院已经占到全国医院总数的52.6%,可是民营医院的市场占有率却不高:床位数为103.5万张,仅占全国医院床位总数的19.4%;诊疗人数3.7亿,占医院诊疗人次总数的12%,就是说,去民营医院看病的人次不到公立医院的1/7。尽管中国民营医院的数量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但这个数据的“量”却反衬出“质”上的无奈--民营医院能从市场蛋糕中切走的,还只是很小一块。
前期投入巨大,负重艰难前行
民营医院前期投入较大,资本回收期比较长,在不包括买地成本的情况下,至少要3到5年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是典型的投入大见效慢。很多民营医院出现了资本持续投入跟不上的情况,这也制约了民营医院的做大做强。医疗是一个公共事业,有着其福利性、公益性的特殊性,不像一般的企业,完全以赚钱为目的。公立医院还有政府差额补助,而民营医院无此待遇,经营自负盈亏,负担很重。
医疗队伍和技术力量薄弱
人才瓶颈是民营医院在提升医疗质量上的最大障碍。公立医院作为最主要的医疗服务提供机构,长久以来坐拥中国庞大的医生资源。在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落实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想要撬走渴望通过一步步晋升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优秀医生,对于民营医院来说,绝非易事。
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医院负责人说,医院创办至今,人才引进一直是个难点。许多本地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民营医院工作。有时民营医院经过千辛万苦找来的人才,因为病人少,医院外部环境差,医生纷纷跳槽去了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倒成了公立医院的人才培养基地。
两成民营医院经营不善 ,倒闭潮非危言耸听
目前,中国大概仅有10%-20%的民营医院运营良好,有15%-20%经营不善,处在关门大吉的边缘。随着信息不对称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地被“再平衡”,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升,依法执业、规范经营、科学管理才是民营医院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的原则,靠医托、虚假广告渲染等方式,再也不可能让民营医院财源广进了。纵观中国整体民营医院市场,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民营医院如今仍然挣扎在妇科、男科、小外科+不孕不育的领域里,并且需要较高的运营成本来维系医院发展。出现倒闭潮,让资源重新整合,对于单个机构当然是残酷的,却有利于整个行业更健康的发展。
民营医院如何应对淘汰赛?
现在,大量从房地产等周期行业退出的社会资本,已经进入医疗行业,进行并购和品牌连锁经营,现有运营成功的医院,也会不断扩张,整个行业的资源会不断整合和升级。这是在家电、航空等行业都出现过的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情况,医疗行业也不会例外。未来,中国民营医院最主要的战场会在县医院这一层面,而在三级医院之间,则是专科的竞争。
面对未来两年很可能会出现的倒闭潮或淘汰赛,现有的民营医院不进则退。要“进”,自然要更费功夫把自己搞得更大更强;要退(这里说的是全身而退,而非止损撤场),也要先把自己搞好,以期把医院卖个好价钱退出,或者与品牌合作经营,拿更大的股份或分成占比。
以下是一些给民营医院的建议:
1、寻求差异化发展,打造自身的服务品牌
从现在的环境来看,民营医院必须做形成差异化的模式,要做到人无我有,公立医院不想干的我们干,或者他没有想起来干的我们先干。寻求差异化发展,更要由自身医院的能力提升进行突破和转变,避免同质化。把医疗质量作为核心竞争产品,并将其作为医院提升医疗品质、树立医院品牌的重要手段。
2.以专科品牌为目标,建设专科名院
“公立医院在市场布局上留下空白,才形成了民营医院发展的空间”。和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拼不起“大而全”,但以专科建设为路径,把专科服务做精做透做全,建立自己的专科品牌,还是容易实现的目标。民营医院走产品驱动路线,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自主复制人才能力,不必固守名医型的这种模式,可以搞分级,要建设自己的专科来打造自己的名院。
3.向信息化转型
信息化驱动是未来的大趋势。很难想象在未来,有哪所医院能在远离信息化的情况下,能生存下来,别的不说,光一个医保对接就能影响民营医院的客源和收入,而这是需要医疗信息系统(HIS)去支持的。未来三到五年,抓数据也会成为趋势,包括行业数据、精准数据、财务数据、技术数据和人才数据等等。这是业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不得鸵鸟的,民营医院应尽早加入到信息化数据化的历史潮流。现在的民营医院转型还来得及。民营医院可以通过使用医院、诊所管理云软件(云HIS),以低成本的方式让自身的经营数据和质控透明科学,在最客观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经营管理,让自己的医疗机构时刻走在同行的前端。以saas模式“多快好省”地提供全流程医疗信息运营服务的尚医云-云HIS,是目前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引用一下某行业权威人士的话:“所有行业都会有发展得好的和经营不下去的,凭什么医院就不能倒闭?倒闭是正常的。有倒闭的,也有新开的,医疗界才能新陈代谢。比较一下医疗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就会看到,医院倒闭的太少了。”无论在什么行业,不对自己严酷,就要面对对手的残酷。所幸的是,中国医疗市场空间和潜力依然巨大,民营医院经历完升级淘汰赛后,迎来的必然是无限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