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地方,医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丰厚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在香港、台湾等地,考大学的状元中,有大比例的人会选择学医。但是,在大陆,学医这条路子却不大好走。
学医本来就苦,年限长,要记的资料多;出来工作后更苦,工作量大,要不断进修研究,还有不期而遇的医疗纠纷,而薪金待遇却不尽人意。幸好很多医疗体制上的改革,已经在路上,为改变不合理的现状作努力。
我们要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大量的优秀医生。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要“进化”成为一名医生中的老大,在金字塔攀升的路上要经历些什么……
层层爬升过关是医生的常态
去当医生,就是在打一场不断闯关升级的游戏。里头门道很多,对不同学历不同工作经历的人要求也不一样,这里以本科毕业生为例,说个大概。
在啃完无数本字典般厚的书以后,从五年制医学院出来的毕业生还不是医生,没有执业资格,不能给人看病。ta们要先在医院实习一年,然后才能参加执业考试。考试通过了并在当地卫生部门注册后,就成为住院医师,可以独立开药出门诊。现在有名气的医院,在招人的时候,筛选标准都定在硕士甚至是博士了。这意味着为了好前途,未来的医生们往往还要多投入几年光阴去寒窗苦读。
住院医师算是初级职称。取得这个资格后,再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5年,才能去考属于中级职称的“主治医师”。大型医院会要求医生在考主治医师前,还要先晋升为“住院总医师”,就是说你24小时不离开病区及附近,一般为期一年,听了就让人头皮发麻。
从主治医师奔向副主任医师的时间要求至少为5年。副主任医师已是高级职称,相当于副教授,要求申报者有发表论文和参与科技进步奖的经历。再往下,就是职称体系的顶端--主任医师(教授级)。这一步,也得走5年,也要经历发表论文著作和科技进步奖项的考验。如果这一切能顺顺当当走完,你也要42岁左右了。
在实际工作中,缝伤口、打石膏等属于小手术,基本从医科大学毕业了就能干,而对于心脏手术和脑外科手术,没有个十几年的经验,是很少让你上手术台的。在一些大型医院,刚毕业的实习医师一般情况是连到手术台看看的机会也没有。有些医生临床工作七年,也只是在手术室旁边观摩,所以说医生这一行是要付出很多的时间才能真正出师,到挑大梁更是要假以时日。投入不够,专业资格就上不去,专业资格上不去,收入也就上不去。
医学教育很难成为大众教育,而大多是精英教育。医生们肩负是守护生命的神圣职责,他们都必须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工作者。有些学者谈及在医生职业的专业性时,会提到美国模式。
在美国,一位医生要获得执业许可,就必须先就读医学预科或取得其他学科的学士学位,经过人文、伦理等通识教育熏陶之后,再进入医学院学习。从医学院毕业时,他们拿的就是博士学位,另外,他们还要分几次通过严格的国家考试才获得执业资格,再接受若干年的住院医师培训。这些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就常居于美国最高收入排行榜的前列。
要扛住强迫症般的考核指标
记得几年前,拥有200万粉丝的微博红人、协和医院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宣布辞职,转到民营医院就业,理由是无法达到医师评定、评价体系的指标,矛头指向相关的SCI文章和科研要求。
于莺表示,自己临床能力很强,但对于SCI,自己没有那个天赋。将SCI文章和科研成果作为医生职称晋升的主要考核指标,一直备受争议。在现实中,医生要完成巨大的临床工作量,就已经用去大量的时间。在这个情况下,医生还要不断学习,如了解新的技术和药物,去做研究,否则很多评级都没有你的份。治病救人与做学术研究是两个专业方向,善于临床工作的,不一定长于科研,反之亦然。能兼顾当然好,但应尊重客观规律。
很多人认为,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经验在医生的诊断中,起的作用很重要。医生从业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作判断和出方案的水平也越高。除了经验外,如今的临床医疗也越来越依赖于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进步,通过科技获得更好更多的能力。
例如尚医云技术团队研发出来的人工智能乳腺癌筛查阅片机器人,能通过B超视频判断被检查者是否带有乳腺癌肿瘤,如果有的话,位置又能瞬速锁定,不但速度快,而且准确率极高,节省下来很多时间成本,成为让医生省心省力的好帮手。医生再通过尚医云的云医疗信息系统(云HIS),能获得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更高效率地服务于更多人患者。
只有更忙,没有最忙,但喜见改善
经常有医生的家属抱怨说,一个月内有几天能够在醒着的时候互相见面,那就已经很好了。
2016到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对全国共计4.46万家医院的医师作调查。根据约14.62万名医师的反馈,他们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小时以上: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而二级医院的医师为51.13小时,都大大超过40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间。医生们都是拿自己的健康去保护大众的健康,很不容易。
这次调查也发现医师们的处境和心态,有了些相对正面的变化。
在医患关系上,本次调查显示,只有34%的医师从未有过暴力伤医的经历,这个数字让人心酸,但是和2014年的27.14%相比,也算是个进步。这次调查中说自己“中过招”的医师认为,51%的暴力是偶尔的语言暴力,还好不是动手,也绝不应该动手。广大医师对政府出台的打击医闹的政策措施都给予肯定,但个别地方政府执行不到位。
对于医师是否愿意自己的子女从医,这指标能反映出其对薪酬、执业安全、社会美誉度的综合评价。这方面的改善很大,2011年不愿意子女从医的比例为78.01%,2014年为64.48%,本次为45%,是历年来最低的。
在是否希望子女从医这一问题上,33%的医师“非常希望”子女从医,31%的医师属于“不太希望”,14%的医师为“绝对不希望”,另有22%的医师选择了“不干涉”。
能成为医生真的不容易。他们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获得高度专业的技能,去捍卫我们健康,而且还要在高负荷的工作之余,不断去进修提升自己。医生的确应该获得更好的薪酬待遇,这才利于一流的人才投身医疗行业,然后大众才会成为长远的得益者。
助医者 济苍生
We join those who heal the world.